全球抗疫:台灣產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系列四】開發醫療健康數位轉型新市場 - imedtac Co., Ltd.

全球抗疫:台灣產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系列四】開發醫療健康數位轉型新市場

全球抗疫:台灣產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系列四】開發醫療健康數位轉型新市場

緊急疫病衝擊將讓全球重新思考醫療體系與照護體系的環境標準規格、軟硬體、科技配置與採用等,不僅加速科技與醫療的融合,更推進醫療數位轉型的步伐,新的剛性需求即將到來!台灣如何在疫情過後快速盤整醫療/健康新需求,擇定優勢科技領域共同創新數位醫療科技與智慧健康解決方案,開創產業新藍海?


會議簡摘

主持人— 生策會/翁啟惠會長

生策會前幾次的座談會,分別邀請醫界及科技產業探討防疫下的作為及未來可發展的商機趨勢,今天特別邀請台灣在全球最受矚目的兩大領域頂尖人才,促成醫療及科技對話,一起來發想、激盪出的新商機,將會是未來台灣生技醫療發展的特色。我們也希望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在修正及擴充時,不再僅限於新藥及醫材,而能夠納入一些新的產品如數位醫療

資誠發布了一份數位健康大未來的調查報告,提及2018年全球醫療支出10.6兆美金(佔GDP 10.9%)、預測2030年將會達到15兆美金(佔GDP 12.1%),醫療支出成長幅度已超越經濟成長速度。2018年10.6兆美金的醫療支出,其中將近一兆美金投入在精準早期診斷、預防保健、數位健康等面向,到了2030年更將成長到近4兆美金,此趨勢與生策會重點推動精準大健康產業的佈局一致。台灣的醫療支出僅佔GDP 6.6%,卻能夠在全球知名CEOWORLD雜誌針對89個國家的「2019醫療照護指數排名」居冠!期待政府重視此精準醫療趨勢,提升投入發展資金佔比,也希望藉由這次座談會,能夠共同聚焦未來對於數位醫療與健康照護的切入點。

 

主持人— 生策會 楊泮池副會長

今年度許多科技業夥伴加入生策會理事陣容,在翁啟惠會長的帶領下,首要目標是將台灣最強的醫療及電子資通訊兩大產業真正結合並激盪創新想法,此次疫情更加凸顯兩大產業結合的重要性。

前四場系列座談會的討論,顯現出紓困機制僅能短期解決問題。台灣防疫做得很好,但若無法讓產業真的站起來將會造成台灣經濟很大的影響。以前醫界是希望病患越多越好、績效隨之提升,但在疫情世代,反而是希望病患不要到醫院、減少感染風險,但卻面臨難以判斷是否有進行醫療行為而核定健保給付;此外應用數位科技如感測器、機器人,輔助病患照護、減低醫護風險,都將是很大商機。產業要化危機為轉機,需要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加持運用,此條例實施期限至2021年年底,建議應展延並修改涵蓋範疇,擴大納入精準健康及防疫相關產業。今天特別邀請醫界與業界一起來對話,探討醫界需求是什麼、科技切入點在哪裡,以及如何整合醫療與科技,並延伸到加速數位醫療產業發展的策略。

 


【討論議題一】面對疫情新常態未來醫療與健康照護(機構社區居家、個人)將有哪些數位科技導入剛性需求?機會與切入點?重點項目?

台大醫院 吳明賢副院長

1.大數據等於未來的石油,支撐非接觸非聚集性的醫療、生產方式或商業模式。數據資產、數據隱私、數據戰爭都將會是未來的議題。醫療方面的商機包括巨量資料到精準醫學、臨床研究與臨床照護的協同合作,以及利用社交媒體和數位技術賦權予病人。從數值化走到數位化的「愛ABC」。

  • I:IoT, IoMT (internet of medical things) 將醫療數據做連結
  • A: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應用
  • B:Bioinfomatics 生物資訊分析技術
  • C:Clouding雲端儲存大數據資料

2.人工智能扮演醫療資料運用的樞紐,應用在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醫療資訊)、數位醫療(醫療服務/醫療影像)、精準醫療(基因定序/藥品研發)。因先進國家人口結構朝向高齡化,WHO統計全球亞健康人口佔75%,疾病族群為25%,顯見如何讓亞健康族群維持健康、預防醫學之重要。人工智能輔助影像判讀,像是肺部X光、胰臟癌CT,可偵測到小於兩公分的胰臟癌腫瘤,達到健康預警作用。人工智能研究的限制,包括數據偏差、隱私問題,另外醫師對於人工智能判斷的透明度及安全性仍有高度不確定性。

3.大數據應用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商用,牽涉到資料標準定義、歸屬權、資安保護、定價。AI擁有可連結、可更新兩種好處,但因保護隱私以至於健保局雖有全國影像檔,卻無法與其他數據互相串連、分析和應用。

4.目前很多醫院都針對同樣項目,與不同業者合作開發。最後到底應該用哪一個團隊的,應該要仿照口罩國家隊管理。


 

成大醫院 李經維副院長

1.此次疫情成大採取智慧醫療臨床決策輔助系統,整合胸部X光人工智慧判讀系統、導入成大醫院肺炎影像資料、結合中央指揮中心臨床決策資訊,輔助醫師快速決策、分流病患、大幅減少病患停留時間。移動式緊急部署檢疫醫院原型QurE開發出來,也將設計細節公開,供有需要的國家/團隊使用。

2.美國麻州最大醫療系統因疫情影響損失8億,許多國際大型連鎖店也受衝擊關閉實體店面,加速數位化轉型。但新科技導入應考量是否更完善、更經濟、更人性,不只是為科技而科技。成大在口腔臨床手術導入數位科技即為一例。

3.遠距醫療的難題關鍵在於給付及法律。中國醫療平台丁香園董事長受訪時所提出的觀點或可參考。

  • 任何國家的醫療行業都與醫保密不可分。
  • 門診的可報銷額度很低,要線上、線下服務一致,也就是網際網路醫院必須依託實體醫療機構,必須與線下醫療機構分享醫保。除非實體醫院自己辦網際網路醫院,否則就會存在利益衝突。
  • 醫保是屬地化管理的,異地醫保很難打通,能夠滿足異地醫保條件的人員數量有限。
  • 再看藥品側,用醫保買藥還很難。關鍵的問題是,醫保總額有限,現階段不太可能大規模地支持線上購藥。

 

中國附醫 方信元副院長

1.台灣醫療支出僅占6.6% GDP,雖遠低於其他國家,然疫情證明台灣醫療照護全球頂尖。中國附醫過往產值為0.92,這次疫情為0.965,業績不變但產值提升4%。台灣醫療與ICT很強,如發展人工智慧,就要開發出有產值和利潤的項目才能勝出。

2.數位醫療是未來趨勢,決定存活的醫療應用才能發揮最大價值。X光、CT都能夠透過AI判讀,但哪些應用能在醫療核心起到決策性的關鍵才是重要的。

3.台灣醫療數據數位化算是全球前段班,電子病歷、影像、藥歷能夠跨院使用。資料雲端化需要國家籌組醫療、科技、法規的團隊,共同合作創造最大效益。

4.個人雲端健康資料應由國家保障,並可被充分利用、提高附加價值。如由全國巨量資料庫分析後得到疾病指數,利用數據監測快速鎖定高風險病患做治療,即能為雲端資料創造產值。

5.5G將加速醫學影像傳輸、增強medical AI使用、執行可靠遠程監控、增加AR/VR空間運算能力、擴大遠距醫療服務。

6.全球醫療雲端計算市場預計在2024年增長至255.4億美元,面對的難題將會是健康數據安全和隱私、雲端系統變更時產生的風險、管理雲端數據中心的法規。電信雲(Telecloud)、區塊鏈(可增強健康雲安全性)AI雲端平台將會是未來商機。然而市場的驅動、限制、機會及挑戰,需要跨領域專家對話與布局。

7.AI醫療應用包括虛擬助理、醫學影像/自然語言/影音辨識、輔助診療、疾病風險預測、藥物挖掘、健康管理、醫院管理、輔助醫學研究。藥物開發投資報酬高但成功率低,影像辨識門檻低易入門但取代性高,穿戴式裝置如何有市場區隔性,這些應用的產值及市場定位才是最重要的。

8.中國附醫未來將重點發展精準生醫晶片,全球生醫晶片市場將以11.7%的速度成長,預計在2026年達到2,397億美元,可用於新藥開發、基因檢測、血液與疾病檢測、法醫鑑定、環境監測等,將成為醫療新藍海。

9.除了智慧醫療,在生物技術端,細胞治療將是未來趨勢,若能提升癌症預後,即會有高效益與產值。推動生醫產業的發展,建議:

  • 建置可接軌國際的相關規章
  • 公司部門合力推動,以市場機制進軍國際
  • 建立智慧醫療示範場域
  • 推動智慧醫療之友善研究環境

 


 

雙和醫院 吳麥斯院長

1.疫情感受最深的是臨床試驗太複雜、太慢。臨床試驗步調要快、跨界要整合,要區別化服務。

2.COVID-19後台灣醫療發展趨勢其實沒變,由本院病患收治情況及營收和去年同期相比可知,病患就醫模式並未改變。疫情帶來的變化主要是在AI、影像、數據、雲端等科技導入醫院。以雙和腎臟科為例,疫情間發展精準醫療決策系統,透過演算法自動預測急性腎損傷(AKI)、高風險預警,腹膜透析者不是傳染者卻是高風險感染者,透過限縮病患活動範圍加強防護。疫情引發的省思及機會點包括:

  • 內部治理:盤點重整各項資源效率
  • 外部鏈結:醫療遠距&生醫鏈結
  • 文化形塑:打造面對危機(疫情)解方的文化

3.台灣在法規、健保制度、醫院評鑑的應變調整速度都要更快,才能維持競爭力。台灣醫療照護制度完全是健保與醫院評鑑形塑而來,在提升自我競爭力或是智能化的同時,卻難以符合醫院評鑑的規範,建議醫院評鑑條文及健保給付制度盡速修改。

 


 

奇美醫院 林宏榮首席副院長

1.回應醫院評鑑議題,評鑑要調整修改因不需透過立法院審查,其實並不難。但只是修改評鑑無法真的帶來改變,需修改的是整個立法程序。過去評鑑較為死板,但因為疫情特許下,許多事項暫時沒有規範,反而激發很多醫師的活力及好想法能與產業結合,帶來改變與商機。

2.本人時任醫策會執行長時與生策會一起推動由醫療管理服務,帶動整體醫藥生技健康產業輸出。在智慧醫療方面推動多年深感台灣實驗場域不易、落地困難。這次疫情或許會帶來改變,應趁勢努力。後疫情時代應該是將過去碎片化的智慧醫療解決方案整合起來,像是奇美醫院防疫站升級2.0版,醫護人員可以輕裝上陣、與病患零接觸、預防感染。

3.SARS以來,個人認為負壓隔離病房是個落伍及錯誤的設計,應該要重新定義隔離病房標準,及重新制定產業如何協助建置隔離病房的標準。負壓隔離病房的負壓很弱、無法有效移除COVID病毒顆粒,應打造5G無塵隔離病房,所有器物表面塗層、通氣、氣流氣壓的設計均需有效捕捉和移除病毒顆粒。台灣科技業無塵室是全世界最先進的,醫療可向電子資通訊產業取經,共同合作。隔離病房需要許多感測器,是與5G結合的好機會,智慧床墊、無線聽診器、定位系統、遠距視訊、機器人等碎片化的智慧科技,更應趁此機會整合成完整的解決方案、制定完整的產業標準以利輸出。

4.遠距健康照護是後疫情時代重要趨勢。美國遠距醫療已出現濫用、醫院虧損效應,需要推敲新商業模式。奇美醫院前幾年也開始實施居家醫療,未來將開始遠距醫療,是以遠距個管為核心的整合照護,除了門診、急診,透過居家與遠距增加病患黏著度。遠距醫療現階段最需要的就是整合以及法規鬆綁,加速遠距醫療照護落地。

 


 

工研院生醫所 林啟萬所長

1.運用資通訊和醫療建立新照護模式,在工研院「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裡即聚焦三大領域,包括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透過智慧化共通技術(ICT Enabling Technology),人工智慧、半導體晶片、通訊、資安與雲端,建構產業多元應用。

2.工研院也快速為防疫戰線建構完善保護網,包括(1)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遠距、動態偵測的科技導入;(2)智慧關懷居家管理系統;(3)正壓式檢疫亭,與台大新竹分院及新竹生醫分院、馬偕醫院合作;(4)呼吸器國家隊,關鍵組件國產化;(5)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與北醫合作部分科技技術導入;(6)疫開罐—分子核酸檢測快篩。

3.快速提供醫護與產業解決方案,第一波防疫科技著重在各種預防、診斷及治療;第二波是在個人、居家及企業的零距離商機;第三波是在地經濟與韌性產業訴求上,如何協助疫情監測及預警、防護及韌性家園的建構。

4.針對特定疾病如何透過健康大數據平台的應用,包括醫療數據資料庫的收集以及生醫資料商業化去識別化、生物標記訊息加入後的智慧應用,協助在特定疾病上新標靶、老藥新用、新藥分子的解決方案;運用智慧傳輸及生物偵測(biosensor)進行精準治療;在遠距醫療和數位照護透過醫療機構的國際化與標準化來做後續的搭配,提升醫療作業與病人照護品質。

5.智慧長照的科技商機,透過多樣化的生理生命數據收集和遠端大數據模型分析,提供早期的健康預防建議,是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工研院建立銀髮聚寶盆場域示範,包括賦能檢測、失智整合解決方案、非接觸失能監測,希望藉由法人平台角色,協助科技產品在這些場域驗證規格與國際標準的符合性,推動後疫情時代共創新經濟模式的發展。

 


 

遠傳電信 井琪總經理

1.醫療產業的發展,終究是健保政策在背後推動了這些發展。這次疫情讓大家體認到零距離和零接觸的重要,對加速遠距醫療是有幫助的。如微軟總經理所言,二年的數位轉型在二個月之內達到了,這是世界的趨勢、是有需要的。

2.過去談遠距,講的多是偏鄉和高齡族群。疫情讓大家注意到遠距診療可以應用在很多地方。遠距雖然是一個商機,仍是要有一個商業模式才能存活、才能發展。我們從一個通訊業者的角度來看,是有很多機會跟我們IT產業做一個軟體的、硬體的整合。

3.Remote(遠距)Mobility(移動力)是不可逆的趨勢。5G是一個趨勢,只能往前走。5G在消費者端,是在想不想要的階段,在產業界和醫療界是一個必要、一個需要。5G已經不是未來,而是現在。大家都在布局,所以我們願意和各位配合,國家隊就是要跨業、跨距,沒有距離的合作。

 


 

緯創資通/莊詔仁 總監

1.幸而疫情在台灣沒有擴散,然國內醫療數位轉型並未因疫情而加速開展。國際上卻已經有了很多進展。像美國,遠距醫療支出增加30倍,提供服務的業者Teledoc公司股價在短短五個月內漲了一倍。武漢已經使用無人機傳輸醫療用品;各種分診和遠距診療工具也被開發出來;澳洲開始支付遠距醫療服務;FDA開放使用通訊診療使用的設備和軟體,藥物也可以跨洲輸送;中國利用AI進行肺部CT影像診斷。各國都有新的方法去應對疫情。

2.數位轉型台灣在無紙化做得很早,未來的數位轉型將更智慧化,更重要是跨領域的協同— 包括醫藥產業和電子業等,最終是虛擬醫院的概念。數位轉型軟體的比重增加很多,但因台灣大多數軟體公司規模太小,很難打入國際市場,研發成果容易被抄襲,最終因殺價競爭而被淘汰。但台灣硬體和醫療人才很強,結合硬體和軟體比較有機會進軍國際。而數位轉型方向:(1) 遠距醫療是最大的變化;(2) 再來就是point of care設備和軟體;(3) 衛教平台,美國很多不戴口罩,就需要教育平台來幫忙;(4) 自我健康管理;(5) 可負擔的醫療設備。我們跳進來做才發現很多儀器設備相當昂貴,像機器人成本就要四萬多美金,本土來做成本只要一半。台灣很可惜軟體都和健保綑綁,走出台灣就會行不通,所以這點要能改善。

 


 

【討論議題二】如何整合資通訊關鍵技術與醫療產業融整合作,加速優勢領域研發導入場域應用與累積實證進而領先國際制訂新規格?

秀傳紀念醫院 李佩淵名譽院長

1.許多科技的發展及躍進常來自戰爭,很多人說Covid-19是第三次世界大戰,是game changer (遊戲規則改變者)。誠如楊副會長在三三會提到,台灣需引領國際制訂醫療新規格和標準等,是台灣在後疫情時代在大健康產業布局的重點。我們見到愛微科體溫貼片、微星開發的消毒機器人,以及很多大數據分析和預警的平台— 杜奕瑾台灣AI實驗室開發的胸腔X光輔助診斷系統,華碩和部立桃園醫院的智慧防疫系統等。這些建立之後的下一步是甚麼?有市場價值嗎?

2.疫情目前仍未見盡頭,現在暫且遵循FDA發布的EUA緊急授權,但我們自己是不是該利用這次機會制定並建立規範?常規時期像是體溫偵測、穿戴裝置、照護機器人這些規範為何? AI的法律位階為何?相關法規目前都以歐盟為主,台灣這邊的指導方針又是如何?現在遠距醫療有B2B、B2C的型態,當在家工作、慢性和穩定的病人在家遠距照護成為常態,我們需要知道能使用哪些設備和規格等。此外,藥物配送因台灣不能使用宅配,那B2C就幾乎不可能。發展成互聯網醫院,台灣要做嗎?可不可以做?對於現在從事研發和新創的醫院來說,我們期待主管機關表態、制定指導方針。

 


 

台北榮總醫企部 李偉強主任

1.台灣的技術,驗證技術的場域都不是問題。但需要的是一個時機,需要催化劑。Covid-19就是催化劑。6月29日中研院廖院長接受訪問提到,台灣是防疫模範生,產業方面卻跑輸人家。台灣病例太少,相較現在全球確診破千萬,我們在研發方面確有樣本不足的問題。現在也講PP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ublic即是法令層面的問題。若干年前我擔任醫事司司長,也曾任醫策會執行長,也管理過評鑑,也是健保醫界代表,審理每年七千五百億預算。坦白說這三方面都不利於我們今天的主題。

2.疫情後的新常態,病患不再像從前頻繁進出醫院,各家醫院也都發展APP去應對。量體溫很可能也成為新常態。全台灣有一百多家醫院提供遠距醫療,服務的人數卻不滿1,000,門診、開業醫仍在看診,藥局也在營業,使用遠距醫療的機會相對低了。

3.雖然現在疫情緩和,我們還是要為下一波超前準備。北榮和研華合作,設置戰情室,控管即時人流和動線。相關醫材和AI診斷,台灣都已經有技術,有些甚至是全球前幾名,要輸出國際。現在5G加上8K就是重點,像大陸透過5G進行手術,幾乎可以是即時的。8K影像降階仍有4K的品質。檢測工具,我們跟韓國、大陸、歐盟相比仍有機會,不能放棄。AI輔助,像肺炎、腦瘤判讀,未來AI影像應該是在家裡利用手機掃描,可以連結很多服務,但個人隱私問題爭端仍待解決。最後是大數據分析、結合台灣和國際的數據,最黑暗的時代就能創造最光明的機會。

4.法規要趕快鬆綁。韓國MERS的經驗,在Covid-19很快的把試劑打出來,台灣要利用過去的經驗趕快把下一波打出來,是大有機會的。

 


 

研華科技 劉克振董事長

1.從IT角度來看可以投入的,就是(1) 醫療AI ;(2) 智慧醫院;(3) 遠距醫療 和 (4) 全服務健檢。研華在醫療設備、IT周邊已經是許多國際大廠的供應鏈,包括GE、Philips、Medtronic、大陸的邁瑞等。我認為台灣擁有領先全球的IT周邊產業鏈,往解決方案來移動是很有機會的

2.我對政府支持產業的建議有三:

  • 促成積極開放的先進醫療實驗場域;雖然各醫院都是實驗場域,但不夠快,法規限制太多;
  • 醫療產學合作專案計劃:和醫學院、醫學中心合作;
  • 成立先進醫療特區;例如桃園政府給交大位於高鐵附近,約2.69公頃的土地,因交大將和陽明合併,目前規劃成立「先進醫療創新學院」去推行醫療MBA;「臨床創新與測試中心」,有示範醫院的效果,可以快速執行產業的實驗;也計畫讓企業駐點,就是類似特區的概念。個人認為透過試點計畫醫療和科技結合是很有效的。

 


 

佳世達科技 陳其宏董事長

1.我們是資通訊跨入醫療最多的,在大陸已有三間明基醫院,近期又投資一家。我們很早就看到數位化趨勢,在醫療的佈局除了醫院之外,我們投入數位牙科,像是IOS (BenQ Intraoral Scanner) 口內掃描機, 2分鐘像刷牙一樣掃一圈,掃描後經過計算、輸入參數,用3D列印出來,可以做成植牙的Surgical Guide (手術模板)。也可以應用在透明牙套矯正。全台灣只有1%的牙科醫師在做數位化,在推行上並不容易。

2.再來是可攜式超音波,輕薄短小、可攜式很重要。我們不想只是做Me Too,超音波做成筆電式、平板式、口袋式的,像美國有一台Butterfly就是放在口袋,可以連結手機的。醫師人手一台可攜式超音波可以做到數位化,診斷做到數位化。我們和偏鄉、北市聯合醫院、雙和醫院、彰基、員基都有合作。

3.最後是發展智慧手術室解決方案。像是手術燈、手術床、器械耗材、術前/術中/術後資訊等,軟硬體全部整合,降低人為錯誤。再來是智慧醫院,我的夢想是明基醫院就是中國智慧醫院代表。資通訊有信心只要醫院提出來 (規格),我們都可以做得出來。

 


 

英華達 張景嵩董事長

1.身為IT業者,我們要考慮不是只有疫情期間,當然還有疫情之後。每年智慧型手機銷售破10億隻,大家接受的不是硬體而是增加的服務本身。過去資通訊以硬體為主,現在應該要考慮的不是只有硬技術,還有服務內容和品質,才能和醫病對接。所以我們就從比較簡單的角度切入,去建立平台的示範,去整合軟硬體和介面,解決現在碎片化的問題。民眾量測生理訊號,常常沒有紀錄,我們開發的產品「全家寶全方位生理量測系統」就是從設計上、軟硬體和串接生理數據及健管機構平台,自動記錄、自動儲存,資料收集一段時間,增加利用的價值,也增加病人和醫護的方便。這個產品有一百多個單位和我們對接,也和工業局合作。

2.大家都談技術需求,忽略方便使用本身。這邊我們得出幾項結論:

  • 遠距照護和無接觸醫療在疫後新常態更顯重要;
  • 結合資通訊技術的新醫材是可行的方向;
  • 以居家照護為基礎,為合作伙伴提供客製化服務,兼顧普及化及加值效果;
  • 配合電子病歷和健康護照的應用,活化資料和醫材設備的連結;
  • 取得政府支持,建立整合系統與標準,推廣台灣經驗。

 

和碩聯合科技第六事業處 馮震宇總經理

1.就數位科技導入剛性需求,我們觀察有三個地方是資通訊現在可以協助的,稱為“3D”— 高曝險Dangerous、高體力負擔Dull、和高污染Dirty。我們嘗試和現在的醫療合作夥伴,在AR/VR做5G遠距診斷、遠距教學&指揮。AR/VR產品被大量開發使用、有量產規模,因為本身技術成熟,我們希望藉此去開發可在醫療體系使用的器材,進而取得銷售機會。這是我們從“3D”的想法裡面希望去找到的。

2.新的產品,進到新的產業,產生新的資訊,再來就是活化、利用這些數據和資訊。談到數據和相對應的技術,那就是平台建立。EDGE Computing (邊緣運算) 也是從雲端而來,我們可以配合醫療夥伴用5G加上Edge Computing技術去協助建立平台,達到更好的速率和效果。過程中法規和場域限制真的是有些困擾,希望政府可以更強力的去資助場域的開發,帶來更多機會。最終會希望提供可供銷售、醫院和病患願意使用和信任的產品。

 


 

【討論議題三】為加速數位醫療產業策略發展如何運用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納入涵蓋範疇與獎勵項目,鼓勵研發投資與創新佈局?

經濟部工業局 呂正華局長

1.經濟部工業局為因應「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110年12月31日條例落日,正規畫再延長十年,適用範圍擬擴增數位醫療、國家策略生技醫藥產品。現有條例獎勵措施包括研究與發展/人才培訓支出的35%可抵減營利事業所得稅、法人股東可投資抵減20%、技術股緩課依股票轉讓之時價計算所得總額、認股權核發與緩課由經濟部召開會議審議。新法案規劃將維持研究與發展/人才培訓支出的35%可抵減營利事業所得稅,除法人股東外將增加個人股東投資抵減、技術股緩課依股票取得或轉讓之價格取孰低課稅,認股權核發與緩課則將回歸公司治理

2.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鼓勵生技新藥投入研究,101-105年間總計研究與發展/人才培訓支出可抵減達140億元、法人股東核定投資計畫總金額達278億元。至109年5月底通過條例資格審定總計151家公司、364項產品,通過上市審核品項47項、其中國際上市新藥共7項。

3.生技醫藥產業具有研發期長、投資龐大、風險高、高度法規管制的特性,持續推動獎勵優惠措施有助於鼓勵產業發展,同時配合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臺灣精準健康戰略產業發展方案」,在保有「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之原有精神外,涵括預防、治療及照護之精準健康概念以及納入數位科技元素。修正草案內容亦向各界請益,主要內容如下:

(1) 展延租稅優惠條文10年(§14):

擬將租稅優惠延續以鼓勵業者投入生醫產業,施行至120年12月31日止。

(2) 擴大獎勵範疇(§3):

  1. 放寬「新藥」之適用範圍。
  2. 將經濟部已公告之4項「新興生技醫藥產品」,其中之「再生醫療產品」及「精準醫療產品」明定入法。
  3. 新增「數位醫療」之定義。
  4. 整合新增「國家策略生技醫藥產品」之定義。

(3) 生技新藥公司之資訊公開義務(§5):

為促進生技新藥公司於享有優惠時亦須確實執行研發工作,故賦予主管機關得定期檢視研發進度之權利。

(4) 股東投資抵減對象放寬至個人股東(§6):

鼓勵個人資金投入生醫產業,活化生醫產業之發展

(5) 技術股緩課稅且孰低課稅(§7):

高階專業人員及技術投資人取得之技術股,得於轉讓時始課稅,且就取得或轉讓之價格孰低課稅。

(6) 放寬認股權憑證的發行規定(§8):

放寬生技新藥公司發行認股權憑證予高階專業人員時,無須經主管機關核准即可發行。

(7) 促進審核規範之制定及臨床試驗之輔導(§12):

促進政府相關部會應儘速制定相關審核規範,協助廠商在醫療場域進行試驗,以利業者得依法儘快將產品研發上市。

4.工業局於6月拜訪生策會、廣達及緯創,參採業界建議修擬新條例草案,並預定於7-8月召開跨部會協調溝通、法案預告和公聽會,9-10月送行政院審議及最終修訂,11月函送立法院於明年2月會期審議。

 


 

生策會 翁啟惠會長

今天的討論非常寶貴,也非常前瞻。生策會將歸納包括這次座談的內容和結論,產出白皮書呈送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期待法規的部分也能如大家期望來配合,起引導的作用,把醫療和科技確實連結起來。座談的摘要版都將對外公布,也有賴各位不吝把訊息傳遞出來,讓政府制訂政策有所依循。

生策會 楊泮池副會長

全球大健康產業加速數位轉型,台灣最具競爭力的科技業正是最有力推動者,與醫界密切對話將有助於科技業以高效益切中醫療需求,生策會將持續舉辦主題式座談會、提供跨域產業激盪融整思維的平台。工業局推動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2007年底通過後,快速催動生技新藥產業發展,建議新條例將「新藥」二字調整為「醫藥」,期能擴大適用範疇、加速推進醫療數位化、精準化發展。台灣精準醫療發展優勢除了科技資訊強項,優於各國的健保資料庫將成為關鍵,龐大的資訊數據亦是業界及學界急於取得應用的珍寶,現政府積極推動精準健康戰略,將整合健保、臨床資料庫、個人健康雲等不同平台數據資源,開放各界使用。

 

來源:全球抗疫:台灣產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系列四】開發醫療健康數位轉型新市場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