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人力缺口,AI 能幫多少忙? - imedtac Co., Ltd.

護理人力缺口,AI 能幫多少忙?

發生什麼事?

 

想像一下,你的虛擬護士 Molly 在起床的瞬間就會提醒要測量心跳、血壓;吃完早餐後,你決定去晨跑時,在 Apple Watch 提醒下,一指預約了健檢,AI 隨即幫你媒合到適切醫師;到了醫院,你用機台報到,進了診間也毋需多說明,醫生看了健保卡裡的數據,就能比清楚你的身體狀況——這樣的未來,可能不遠了。

  • WHO 指出,全球護理人力短缺近 600 萬人,因此為減緩人力不足造成的衝擊,各國政府積極開發 AI 技術,從診斷、人力配置到醫院的行政流程,都有人工智慧的影子。(樂說頭條
  • 2025 年起台灣每 5 個人之中就有一個超過 65 歲,導致護理人力嚴重不足,而根據 2013 年統計,每年雖然有近 6,400 位護理科系畢業生考上執照,但只有 60%的合格護理人員願意投入職場。(臺灣護理管理學會
  • 不只畢業生不投入職場,台灣 2021 實際執業人數只有考上護理師執照的 58.4%。相較於加拿大、美國的護理人員執業率  93.6%、83.2%,台灣護理人員執業率明顯偏低。(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 人力短缺導致護理人員過勞,而過勞又會導致護理師離職,惡性循環下,人力自然不足。(詳見文末訪談,護理資訊學會理事長李亭亭)

為什麼重要?

 

人力短缺不只苦了護理人員,也苦了一般市井小民。台灣設立護病比的標準為醫學中心 1:9、區域醫院 1:12、地區醫院 1:15,而當護病比超過 1:6,護理人員每多照顧一名病人,病人死亡率就會增加 7%。(Marshall University

  • 護理師一人身兼多職,如一次 8 小時的班,要花 4、50 分鐘多次抓藥、撰寫護理紀錄,更要陪醫師巡房。下班後還得交接病人狀況,讓超時超量的工作成為護理人員的上班常態。(文末訪談)
  • 護理人員的工作包含病人狀況評估、呼吸監測、藥物領取、輔助營養攝取等等,佔所有工作時間的 53.4%。往來病房次數頻繁,時常需要提前上班和超時加班來確認病人狀態,造成護理人員身心疲憊,危害病人安全。 (衛福部
  • 醫護人員工作繁忙,2013 就發生林口長庚醫師開錯藥量,差點釀成大禍,因此給藥時醫護人員都需反覆核對和檢查藥量,花費大量時間和人力,取藥流程無效率,又有人為疏失的風險。(華視

AI 能幫多少忙?

 

醫療結合 AI 科技成為世界焦點,藉由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能力,讓醫護人員能真正地把時間花在患者身上。東海 AI 中心主任羅文聰表示,目前投入醫療領域的人工智慧雖然無法直接補充人力,但可以在行政流程、監護系統上協助醫護人員,節省工作項目與時間。(文末受訪)

  • 智慧醫療系統商慧誠智醫開發「智慧生理量測站」,協助醫護人員遠端即時掌握病患者狀況,不用特地進行巡房和紙本紀錄,降低接觸風險及人力負擔。
  • 台中榮總搜集十萬筆住院資料,包含病患的血壓、心跳、血氧、體溫、意識狀態等數據資訊,與東海大學合作研發「住院病人病情惡化預警系統」,大數據結合 AI 演算,預測風險精準安排人力,減低突發狀況的發生。 (未來城市
  • 為了提升給藥速度與正確性,長庚醫院引進「智慧藥櫃」,依靠大數據評估當日常用藥品項事先備好,藥師無須找藥、盤點藥品、簽收及退藥,也讓護理人員的取藥時間從 30-50 分鐘大幅縮短為 17 分鐘。(經理人

未來將如何?

 

乍看之下,智慧醫療技術已經準備好要進入醫院,卻不見各層級醫院普及,歸根究底,還是不脫技術、成本以及制度這些老問題。究竟,是什麼阻撓AI進入到各個醫院?

  • 醫院比起協助護理師的 AI ,對引進協助醫師的人工智慧更為積極,例如榮總、萬芳醫院都有引進「達文西手術」。改善照護品質需要大量時間,因此對於沒有立即成效、以節省護理人員工作項目為目的的 AI 技術,就會比較保留。(詳見文末訪談)
  • 建設 AI 需要大數據,不只處理數據的基礎設備需花 2、3000 萬元,從分析資料到應用也得花費一至一年半的時間,投資成本大也成為醫院卻步的主因。(詳見文末訪談)
  • 智慧醫療雖納入醫院評鑑,卻是「加分題」而非「必選題」,難以全面推動醫院重視 AI 技術。慧誠智醫總經理余金樹強調,在健保局主宰 99%的保險制度下,用政策來引導產業的走向,在台灣醫療特別有用。(詳見文末訪談)

政府與民間醫院、廠商的配合會是發展智慧醫療的重中之重,這次邀請到深耕台灣智慧醫療市場的慧誠智醫總經理、東海 AI 中心主任、護理資訊協學會理事長、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委員、及國泰醫院資訊護理師,一起從多方視角看台灣智慧醫療的未來佈局。

 

來源:護理人力缺口,AI 能幫多少忙?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