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樹專欄|Know-Who比Know-How重要 日本市場特性剖析 - imedtac Co., Ltd.

余金樹專欄|Know-Who比Know-How重要 日本市場特性剖析

產業變動快,科技導入漸增,日本在醫療照護垂直領域,積極尋找與台灣合作的機會。

 

幾周前有機會應中華經濟研究院與何美玥主委的邀請,接待一位活躍於美日生醫創投的世界級教授,希望能串起美日台的太平洋創新連線。日本教授在史丹福大學(Stanford)任職多年,但依然保有日本人謙遜客氣的個性,營造賓主盡歡的晚宴氣氛。因為負責美日兩地的創投基金,每年大約要來回兩地30趟,幽默地說自己一年有一個月的時間住在天上。長年深耕美日兩地新創產業的第一手觀察值得借鏡。

 

 

網路泡沫 垂直產業應用人才應運而生 SV已不再只是「矽谷」代稱

 

矽谷有兩個大趨勢,首先是2000年的Dot-Com Bubble讓大量失業的軟體人才移轉到各種垂直產業應用,所以Silicon Valley的SV已經悄悄換成Software Valley,孕育出自駕車、FDA-approved AI智慧醫療,正式跨入由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Data、ICT匯聚而成的第四次產業革命。對於和矽谷一起成長的台灣電子業可說是感同身受。

 

Wintel硬體時代早已過去,微軟華麗轉身,利用雲端服務持續引領產業,但英特爾卻還在跟ARM、GPU等新竄起的廠商與運算架構奮戰中。台灣的電子大廠也紛紛尋找智慧城市下的各種AIoT加值服務商機,試圖利用硬體優勢再度攀上下一波成長引擎。

 

 

Know-Who VS Know-How 各國以外的世界已天翻地覆

 

矽谷另一項趨勢是Know-Who可能比Know-How更重要。矽谷太多成功的創業家與創投公司,屬於技術創新的Know-How依然重要,但講究創新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才是創業成功的關鍵,所以Know-Who常常是創新商業模式能否落實的關鍵資源。

 

有了關鍵人物的支持,各種Know-How會自己主動靠攏。日本教授也感嘆,在Stanford常見到台灣人,卻很難見到日本人,他憂心日本創新團隊太內化並缺乏國際觀,深怕他們還懷著日本第一的心態,殊不知世界已經完全不同了。

 

 

韓國動得快 日本醫療產業看上台灣的地方:軟硬體各式智慧應用

 

吃飯的同一天我恰好接待另一個日本夥伴來公司參訪,社長說整個日本醫療產業有30%的軟體來自韓國,日本企業的步調太慢了,缺乏競爭力,所以他都來台灣找夥伴。台灣公司敢創新、犯錯並不斷修正,這是日本企業缺乏的。

 

這些話出自一位深耕日本醫療市場數十年的社長,也暗示日本市場的微妙變化與突破機會。幾次去日本參訪醫院,在台灣已經是標準配備的看診進度公播、App主動通知、生理量測站在日本還不普遍,大家只能安靜在醫院內等候,不知道何時輪到自己。更遑論過於嚴謹的個資保護政策,讓電子病歷資料交換在日本醫院之間窒礙難行,也間接阻礙了整體醫療效率與資源分配的最佳化。

 

場景移到長照機構,日本和台灣最明顯的差異,在於日本長照機構內只有日本人照護日本長輩,但台灣可以見到國際移工來補充不足的照護人力缺口,這個現象在日本短期很難改變,所以日本缺乏勞動力又高齡化的照護產業,只能以科技照護來解決困境。

 

 

垂直應用產業成長快速 

 

中國是全球成長最快的醫療市場,智慧醫療方興未艾,充滿無限商機卻也是個深不見底的大戰場。日本則是全球第二大醫療市場,2019年國家的長照預算正式超過100兆日圓,保守的日本業者也開始調整彈性作法跟國外積極合作。

 

原來在Know-Who之後,才真正知道自己缺了或擁有什麼Know-How。台灣充滿創新能量與實事求是的彈性與韌性,但需要大的出海口來撐起舞台,在高大上(高端、大器、上檔次)與精緻保守的天秤兩端,我們一定可以尋找出平衡點。

 

來源:【余金樹專欄】Know-Who比Know-How重要 日本市場特性剖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