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樹專欄|智慧醫療的日本見學 資源分配與創新技術 - imedtac Co., Ltd.

余金樹專欄|智慧醫療的日本見學 資源分配與創新技術

何美玥主委與台北醫學大學張文昌董事長與見學團員在經產省合影。余金樹提供

 

 

日本的職人精神不但應用在令人驚嘆的各種日常工藝,就連醫療與長照的規劃也不例外。老化速度後來居上的台灣實在有必要學習與借鏡。

 

這次由中華經濟研究院規劃,何美玥主委帶團,團員包含10家醫院、8家廠商、2個國家級研究單位,把醫院主管、專科醫師、研究人員、醫療照護產業廠商共同聚在一起,到日本的醫療單位實地見學,整個行程涵蓋經產省、國立癌症研究中心(NCC Japan)、Olympus研發中心、東京女子醫科大學研究中心,並與多家獲得經產省大獎的新創公司創辦人深度交流,題目聚焦、參訪多樣、組成跨業,實在難得,趁此專欄分享見學心得,讓這個題目能在台灣持續發酵。

 

 

高齡新生活:第二社會活動期

 

經產省健康醫療戰略室次長江崎禎英先生,橫跨內閣官房多個組織,提出日本對超高齡化社會的最新戰略:長期而言必須建構一個複合型穩定運作的社會,由生產年齡期(15~64歲)與第二社會活動期(65歲以上)兩個週期接力運作的穩定社會。

 

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由於醫療衛生的長足進步,身心還都處於可以持續貢獻社會的狀態。除了基本的國家年金制度保障之外,其實可以再度投入經濟活動。除了造就個人第二次參與社會運作的機會,同時也讓國家產生新的勞動力。

 

政策大方向雖然如此,但日本正在經歷人口結構轉移的陣痛期,整個醫療給付政策還是以外因性疾病治療為主,對於長期生活習慣與環境不良而累積的內因性疾病(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缺乏早期的預防醫學規劃,導致最後只能以高額費用治療,但這卻是整個日本醫療保險無法負擔的未來。

經產省健康醫療戰略室次長江崎禎英剖析日本醫療新未來。余金樹提供

 

 

醫療政策:引導資源分配

 

江崎先生深入淺出的剖析日本如何由現在的「超高齡社會」過渡到「健康長壽社會」,醫療給付政策須調整以引導資源分配,產業也要慢慢產生適合高齡者二次投入社會的職缺與工作型態。最重要的是,個人也必須將整個人生調整成60+60的二輪生命週期:第一個60年是經濟生產期,第二個60年是社會活動期,金錢報酬不再是主要考量,如何找出第二輪人生的「幸福狀態」,並受到社會的正面認同,成為主要課題。

 

最近醫學在基因治療與細胞療法都已經有突破性的發展,但對於老化伴隨的各種內因性的生活習慣病,還是得靠調整自身生活型態,才有機會進入第二輪的健康長壽生活。要預防生活型態產生的慢性疾病必須靠IT的介入,全體資料共享並分析大量數據,才可能協助發展預防醫學與照護產業。如果能落實執行,不但個人可以健康地持續參與社會運作而豐富生命,也一併解決國家無法負擔重難症治療費用的困境。

奇美林宏榮副院長親自體驗SCOT智慧手術室。余金樹提供

 

 

日本醫療新機會:影像光學與生醫新創

 

如果從產業發展來看,有兩個值得觀察的面向:首先,日本長期以來在影像光學與精密儀器的深厚功力仍是世界級的競爭優勢。以往日本都由大商社自行獨立研發產品,形成封閉的生態體系。但這次在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參觀的智慧手術室(Smart Cyber Operating Theater;SCOT)卻看見由醫院主導,聯合11家大小公司共同開發他們口中的SCOT Moonshot專案。

 

用整合式的手術室整體規劃與套裝輸出,讓不同設備共用軟體平台,資訊與影像同步整合,提高運作效率與手術安全。強調from product value to system value,企圖打破目前以單一儀器產品為思考的生意模式。既使是世界級的百年大廠,未來在醫療領域的創新只能打群架,如果沒跟上領先群,就會被邊緣化。

 

另一個值得觀察的面向是醫療新創公司,每家都是獲得經產省Japan Healthcare Business Contest的優秀新創企業。有人專注提供藥局用藥指導系統,有人建立醫生社群的平台來協助醫師臨床上的診療交流,有人利用穿戴式設備預測住民排泄的時間點以降低照顧者的負擔,有人利用遠距科技解決ICU人力缺乏的問題。這裡面有醫師在日本通過線上診療法後,乾脆放棄臨床工作轉而全力投入線上診療的商業模式。提供線上服務來解決城市上班族沒時間上醫院與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

 

 

擊中痛點與翻轉商業模式

 

這些優秀的新創公司其實沒有了不起的高難度技術,但是每家企業提供的服務都拳拳打中現有日本產業的痛點且針針見血。他們的商業模式也許不見得適合台灣或其他國家,但團隊組成卻值得參考:醫師創業家把臨床的痛點找出來,軟硬體的技術長落實產品規劃,出身麥肯錫的顧問把痛點翻轉成商業模式,講資本市場的語言。

 

台灣熟悉的電子代工產業產值龐大,有如大海般的寬廣浩瀚,醫療照護領域相對只是個小池塘,兩個領域實在無法相提並論。但醫療照護產業卻是永遠的朝陽產業,池子可以挖得很深,可以挖出百年企業。字面上雖然容易理解,但起身行動時卻需要不同腦袋。我深信台灣利用AIoT與優質的醫療資源,一定可以搞出世界級創新的醫療應用,是時間的問題,不是方向。

 

來源:【余金樹專欄】智慧醫療的日本見學 資源分配與創新技術

返回頂端